
自古以来微信股票配资,人类对美的追求与欣赏从未停歇,随着时代的变迁,人们对“美”的理解也在不断变化。
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就有流传至今的“楚王好细腰,宫中多饿死”的故事。那时,瘦弱的身材被认为是美的象征,是一种柔弱的美。
进入秦汉时期,经济尚在发展阶段,人们对于美的理解开始偏向质朴,认为未经过过度修饰的自然外貌才是最美的。然而,随着国家实力逐渐强大,审美观念开始向更加精致的打扮转变。
接下来,中国历史迎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,这一时期的特殊历史背景促使审美发生了剧烈变化。精神上的自由使得人们对美的追求不再拘泥,逐渐倾向于追求独特与个性。而在这个时代,一位典型的美男子便脱颖而出,那就是至今仍被传颂的潘安。
无论是否了解魏晋时期的历史,潘安的名字依然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——一个美丽而飘逸的男子。大多数人所知的潘安,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他是一个绝世美男子。然而,鲜为人知的是,潘安除了外貌的俊美,还有着深厚的才华。他的美,不仅仅停留在容貌上,更在于他的智慧与才情。
潘安,本名潘岳,出生在西晋时期,自小便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,加上家庭的良好教育,他很早便被称为“神童”。年轻时,他随父亲游历各地,这段经历让他有机会在二十岁左右便开始做官,并且在京城任职。
展开剩余77%潘安的年轻时光里,曾发生过一个有趣的故事。有一天,他乘车外出,途经街道时,许多女性被他的英俊外貌吸引,纷纷向车内投掷水果,甚至一辆车被水果填满。这便是流传千古的“掷果盈车”故事。得知此事后,潘安的朋友——未来的大文学家左思也模仿他走在街上,企图获得类似的待遇,却因其外貌与潘安相差甚远,最终只收获了大量的唾沫。这件事反映了潘安当时在百姓中的极高人气。
如果潘安顺应常规,可能会继续在京城发挥他的才华,一步步高升,成为朝中重要人物。但意想不到的是,他并没有选择这条传统的仕途,而是走上了属于自己的路。
然而,这条路并不容易。史料记载,潘安除了外表美丽,他才华横溢。为了赞扬晋武帝亲自耕田的事迹,他写下了《藉田赋》。这篇文章一经发表,便引起了文坛的轰动。然而,这也使得潘安引来了嫉妒与猜忌。当时的权力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,将潘安从显赫的京官职位贬到偏远的地方,成为一个小县城的县令。
潘安对这一变化感到困惑与不解。毕竟,他只是在文章中表达了自己真挚的情感,为什么就因此遭到贬谪?虽然心有不甘,但他只能遵从命运的安排。这一经历使他对官场产生了失望,决定将自己的才情转向文学创作。
于是,潘安在偏远的小县城,开始了自己文学家的生涯。他创作了大量的赋文,除了引发争议的《藉田赋》外,还有《秋兴赋》等著作。他的文学才华,甚至在后世《滕王阁序》中得到了极高的评价:“请洒潘江,各倾陆海云尔”。其中“潘江”便是指潘安如江河般浩渺的才情。
尽管潘安的文学才华让人钦佩,但他依然为人们熟知的,还是他的美貌。毕竟,“貌比潘安,才比子建”早已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句。子建即曹植,那位七步成诗的才子。
然而,潘安并不满足于仅仅在文学领域获得认可。受儒家思想影响,他一直认为,作为一名儒生,最终的归宿应是做官。在四十九岁时,潘安终于如愿,再度回到仕途。然而,这时的潘安,已经不再拥有年轻时的容貌,他只渴望权力。为了获得权力,他不惜攀附权贵,逐渐变得和自己曾经讨厌的那些人一样。
这一策略起初非常成功,潘安很快就被引荐到太傅杨骏门下。然而,命运总是捉弄他。当时的杨骏突然得罪了朝中的权力人物,很快被陷害并满门抄斩。潘安的命运再度岌岌可危。幸好,昔日的好友公孙弘出手相助,将潘安引入了贾谧府中。
然而,命运似乎依然没有放过潘安。在“八王之乱”爆发后,权力的争斗更加激烈,潘安的生命也进入了最后的终点。由于孙秀曾在潘安父亲手下任职并受过屈辱,潘安最终被冤枉,遭到杀害,三族同遭灭顶之灾。
令人痛心的是,潘安死后,居然没有人敢为他收尸,最终以如此凄惨的结局落幕。
尽管潘安的结局令人唏嘘,但他依然被人们铭记。即使到了今天,他那“美男子”的形象仍然广为传颂,也足以证明他在古代四大美男中的地位不可动摇。更重要的是,希望人们记住潘安,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美貌,更因为他作为一位文学家的成就,他的作品同样值得后人传颂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一直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